在中山市坦洲镇第三工业区联星村的冲尾小山丘旁,珍姐粽农场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乡野间。这里不仅飘着粽叶的清香,更流淌着一位普通创业者对美食的坚守、对家庭的担当,以及对社会的责任。从登上央视的珍姐粽到创新推出的猪肚包鸽、猪肚包鸡,从田间地头的农耕体验到三代同堂的温馨传承,珍姐用数十年的坚守,书写了一段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故事。
一颗粽子里的匠心坚守
“做食物,和做人一样,得实在。” 这是珍姐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四十多年前,年轻的珍姐跟着太祖学包粽子,手把手传承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 “用料足、心思纯” 的家训。那时的坦洲乡村,每逢端午,家家户户飘着粽叶香,珍姐的粽子因个头大、馅料实在,在邻里间小有名气。
展开剩余83%“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备料,糯米要淘洗三遍,五花肉得提前用酱油腌足十二个小时,粽叶必须是当天新鲜采摘的。” 珍姐对食材的挑剔近乎苛刻。正是这份执着,让她的粽子从村口小摊走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。2020 年端午节,珍姐带着她的粽子登上央视舞台,镜头前,她略显羞涩却眼神坚定:“咱老百姓的吃食,就得让大家吃得放心、吃得暖心。”
如今,珍姐粽已成为中山坦洲的一张美食名片,而这份荣誉的背后,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。“每天包多少卖多少,绝不卖过夜粽。” 这是珍姐定下的规矩,也是她对美食最朴素的敬畏。
一桌好菜里的创新智慧
不满足于单一的粽子品类,珍姐在传统美食的基础上不断琢磨创新。“客人来了,不能只让他们吃粽子呀。” 于是,她结合粤式滋补理念,独创出珍姐猪肚包鸽和珍姐猪肚包鸡两道招牌菜。
“猪肚要选厚实的土猪猪肚,鸽子得是农户散养的,鸡必须是走地鸡。” 珍姐介绍,这两道菜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:猪肚要先用面粉反复揉搓去腥味,鸽子和鸡要提前用药材腌制,再用慢火煲足三小时,直到汤色乳白、香气四溢。如今,这两道菜成了食客们的必点之选,许多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专程驱车而来,就为了这一口鲜醇。
“美食是有灵魂的,得跟着时代走,但根不能丢。” 珍姐的话里,藏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之道。她的厨房永远向客人敞开,“想学?我教你!” 这份敞亮,让她的美食不仅征服了味蕾,更赢得了人心。
一个农场里的责任延伸
“光卖吃的不够,得让大家体验咱农村的好。” 随着名气渐长,珍姐萌生了建农场的想法。2018 年,珍姐粽农场正式落成,集亲子研学、农耕体验、垂钓采摘、休闲聚会于一体,成为坦洲农旅融合的标杆。
农场里,养殖区的鸡鸭悠闲踱步,种植区的蔬菜鲜嫩欲滴,孩子们在田间采摘,大人们在池塘边垂钓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“周末的时候,停车场都停满了粤 A、粤 C、粤 Z 的车,都是从广州、珠海、澳门过来的客人。” 农场负责人笑着说。
珍姐常说:“农场不只是做生意,更是想让城里人看看,咱农村的日子有多美。” 她吸纳了村里十多位留守妇女就业,手把手教她们种养技术,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。“珍姐心里装着大家,跟着她干,踏实!” 村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一个家庭里的家国情怀
今年年初,珍姐的儿媳生下三胎,这个消息让农场里喜气洋洋。“这不仅是咱家里的喜事,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啊。” 珍姐笑得合不拢嘴。作为第二代传承人的儿子黄总说:“母亲常教导我们,小家好了,国家才能好。生育三胎,是延续家庭血脉,更是承担社会责任。”
在珍姐家,“责任” 二字早已融入家风。从她年轻时坚守美食初心,到鼓励子女传承手艺,再到如今支持晚辈响应国家生育政策,这份责任在三代人间不断传递。“看着孩子们围着灶台转,学着包粽子、认食材,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。” 珍姐的眼里满是欣慰。
如今的珍姐粽农场,不仅是美食的聚集地,更是传承的见证地。这里有粽叶的清香,有佳肴的醇厚,更有一个普通家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对国家发展的担当。正如珍姐所说:“日子是一天天过出来的,责任是一代代传下去的。”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,珍姐和她的家人,正用最朴素的行动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家国故事。
发布于:广东省开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